檢視單個文章
舊 2009-03-01, 04:13   #4
林友民
版主
 
註冊日期: 2009-01
住址: 宜蘭冬山
文章: 406
林友民 是普普通通的會員
第三節 主流之外的蘇格蘭冰攀 Out of the Mainstream:The Scots

1940年代的阿爾卑斯似乎脫離了冰攀,泛及世界性地將注意力移向大規模的人工攀岩路線。未來20年間,它將主導著整個登山世界。低潮中靜謐的這段時光,冰攀卻在蘇格蘭高地蓬勃發展。其實冰攀並不純是技術,而是蘇格蘭獨特的一種運動,正如1894年蘇格蘭山岳年鑑 (Scottish Mountaineering Journal) 上記載著岩塔稜 (Tower Ridge) 的蘇格蘭首次冬季攀登中,諾曼‧庫里 (Professor Norman Coolie) 教授扣人心弦的描述:

「冗長累人的攀登後,你可曾享受到任何的樂趣嗎? ── 攀爬、滑落、拉起、推上、舉高、呼氣、觀望、企求、沮喪、握住、墜落、嘗試、喘息、放鬆、凝聚、爭論、躑躅、抱怨、詛咒、挖、掘、顛躓、慢移、摔跤、尋覓、跨步 ── 知道啦! 憑這些法子,這最神祕的謎語現身了嗎?」

蘇格蘭人一向愛在登山潮流中興風作浪,背棄時尚的痛快,使他們在岩攀與錨樁技倆的時代,為保存冰攀的趾尖藝術尋得了一種娛樂。不諱言蘇格蘭冰攀已有一段時日,而1889年蘇格蘭山岳會成立時,冬季攀登便是主要目標之一。當時的舵手奈‧史密斯 (W.W Naismith) 宣稱道:「若阿爾卑斯拋棄了雪地技術,將潮流引向攀岩,那深具保守天性的我們,就當中流砥柱鼓勵雪地攀登」。奈‧史密斯大力驅策下,出現了顯赫一時的哈洛‧雷博 (Harold Raeburn)。冰、雪、風雪迷霧 (snow、ice、blizzard) 三者合稱為蘇格蘭三寶,為蘇格蘭冬季攀登愉快的一天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無疑的就是這套獨樹一幟的蘇格蘭風格誘惑了哈洛‧雷博,以狂放不羈的熱情奏起了冬季攀登的曲目。足跡所至橫越了整個的蘇格蘭高地,在每一片重要的山嶺間留下了他的足跡。他的紀錄包括了:1893年草莓岩溝 (Crowburry Gully) ── 冰、雪、風雪迷霧三寶,1906年風雪中班‧那維斯 (Ben Nevis) 的綠岩溝 (Green Gully),以及1920年的烽火台稜脊 (Observatory Ridge )。

地勢平伏的蘇格蘭高地雖然找不到類似阿爾卑斯巍峨的冰壁,但當地人都曉得切蝕山系的岩溝冬天時卻展現出一幅悚慄的冰雪景象。格雷佛將冰爪增添一對前伸爪後,生動的岩溝攀登掀起的浪潮迅即席捲蘇格蘭全境,延伸了前爪攀登的藝術。自此以後,無需累人的步階砍批,再陡峭堅硬的冰壁也能夠攀登;這種冰攀方式更趨近於爬岩的自由。奧地利和德國的登山者很快地就採納了十二爪冰爪,但平爪技術精湛的法國人歷經很久一直不予理會。蘇格蘭人將前爪技術與砍劈踏階技術應用於狹仄迂曲的煙囪岩溝攀登,最後更推展到覆冰的岩面上。雷博所立下的標竿直到1950年12月,就如偉大的冰攀家吉米‧馬歇爾 (Jimmy Marshall) 所說:「從羅希納格 (Lochnager) 黝暗冰冷的洞窟中冒出了一個生命動力:湯姆‧佩第 (Tom Patey)。第一次現身於道格拉斯-吉布森岩溝 (Douglas – Gibson Gully) 恐怖的末端岩牆,使他進入主流,且立下一個典範給眾『花崗岩頭』(granite heads)跟隨」。貫穿50年代大半段時間,佩第在凱爾岡姆 (Cairgorms) 和羅希納格東部岩場一直是最傑出的登山家。馬歇爾對這段歷史溢詞猶多:「西部葛蘭柯伊 (Glencoe) 和班‧那維斯 (Ben Navis) 在50年代早期少有表現,或許是因為那裡已有光輝的遺產來考驗登山者的精神,砥礪他們的技術。值得一提唯有老是埋頭苦幹的哈密希‧麥克因斯 (Hamish MacInnes) 的雷凡岩溝 (Raven’s Gully,1953)、雷納克壁 (Rannock Wall)、和克拉夏格岩溝 (Clachaig Gully)」。班‧那維斯第一次大岩溝攀登在1957年,「當時佩第和葛林‧尼克爾 (Gream Nicol) 遇見了麥克因斯一起攀登零號岩溝 (Zero Gully)。山與人配合的天衣無縫,三人繩隊以5小時完成一次絕快的攀登…。老佩第如今隱居在西北高地的城堡間,藏身其中,開創出色的獨攀和繩隊攀登的紀錄,偶而向南侵略到克里格‧米德海格 (Creag Meaghaidh) 崖壁獵取更傑出的路線」。

然而這十年間真正的天才卻是吉米‧馬歇爾。自1959年攀登B平行岩溝 (Parallel Gully B) 和克里格‧米德海格的史密斯岩溝 (Smith’s Gully) 以來,他一直完全掌握著蘇格蘭的冬季攀登。許多第一流的蘇格蘭登山家,如:羅賓‧史密斯 (Robin Smith) 和道格爾‧哈斯頓 (Dougal Haston) 都曾拜在這位「老前輩」師門下學藝。直到今天舉世恐怕找不到一名登山者能夠以相同的工具,一把長冰斧和一雙冰爪,在馬歇爾風格的蘇格蘭冰壁上面再做踰越。

蘇格蘭冰攀的高潮在1960年馬歇爾和史密斯在班‧那維斯歷史性的一月間達到了顛峰。這對繩伴完成了六條主要路線的首登,以及另一條不甚著名的零點五號岩溝 (Point Five Gully) 路線的第二登。其中的兩條路線卡第盧岩牆 (Gardyloo Buttress) 和東方壁直登 (Orion Face Direct),被視為和蘇格蘭近代冰攀同等的困難和出色。1960年以後所遺留的全部便是一幕掃蕩戰,遍及蘇格蘭全境數以百計的小型岩溝、小岩場 (smears) 和冰壁。

艾倫‧費飛 (Allan Fyffe),當代最傑出的蘇格蘭登山家之一,曾經如此描述老式冬攀技術的風味:

「以冰斧(通常是鈍的)敲擊冰面,再砍出形式大小不一的階梯登上阻道的障礙。這套系統滿足了80年之久,幾乎所有主要的岩溝、煙囪岩和冰瀑以及許多岩牆的冬季攀登都被達成。而它也有不利的一面,不但費時且需要相當的耐性。舉例說一條五級路線需要5到8小時。長時間停留在雪崩斜面的岩溝中,冰屑、飛雪 (Spindrift) 和撤退三者相因循環。當冰爪取代了釘鞋後有了些轉機,不再需要處處砍劈踏階,而且大多數雪坡都能夠迅速攀登。事實上,前爪攀登的技術在早期曾經被應用,即使小角度的冰面也經常利用前伸爪但第一對垂直爪攀登,形成一個相當穩固的平面。但是這種技術過去只限於短距離小角度的攀登,或者是在攀距末端的冰面上,當成竭力攀登墜落前得最後休息站。再加上當時非常有限的冰雪地確保技術,以及一般而言低劣的支點確保,使得冬季攀登對於一個正常的心靈不再有吸引力」。


原著: Climbing Ice 冰攀
作者: Yvon Chouinard 伊凡‧修納德
出版: Sierra Club 秀巒俱樂部 與 American Alpine Club 美國登山會,1978 年
譯者: 蔡榮煌、林友民
林友民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