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單個文章
舊 2009-03-01, 04:15   #5
林友民
版主
 
註冊日期: 2009-01
住址: 宜蘭冬山
文章: 406
林友民 是普普通通的會員
第四節 戰後登山運動 Post-war Alpinism

1950以至1960年代早期阿爾卑斯登山在冰攀技術上只見到有限的進步,但仍就創造了少數比北壁時代更為輝煌的路線。出色的攀登包括愛克斐勒峰 (Eckpfeiler)險峻的伯納提/薩培里 (Bonatti/Zapelli) 路線,1955年德洛特峰北壁 (Les Droites north face) 康鬧/戴法雷 (Cornauau/Devaille) 的六日攀登,和1968年大喬啦斯峰「黝暗面」(Shroud) 的狄邁森/福雷麥第 (Demaison/Flematti) 路線。德洛特峰北壁的困難度在阿爾卑斯冰攀中可謂首屈一指,直到1971年愛克斐勒峰凱辛納爾/諾敏路線 (Cecchinel/Nomine) 的完成。然而這段時期最大的進展在於路線的攀登時間。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期,有一位年輕的瑞士機械工人艾力克‧福雷德里 (Erich Friedli) 重複了維珍巴哈在奧巴蘭山區所有的路線,並且完成了東阿爾卑斯許多古典冰攀路線的獨攀,全部都以極快的速度完成。他純粹使用前爪和手持的冰鑿 (ice dagger) 利器。然而古今的差異主要不是技術而是勇氣。出身南提洛爾 (South Tyrol) 的雷厚德‧梅斯納 (Reinhold Messner) 結合了過人的膽識與運動員的訓練,1969年以9小時驚人的紀錄完成了德洛特峰北壁,然後回到霞慕尼 (Chamonix) 午餐。之後,這個故事就繼續的流傳著。

60年代的各種山岳運動是超級國家主義時代。特別是滑雪,有奧地利式、法蘭西式、甚至美利堅式等各種技術。此時法國人仍穿著十爪冰爪藉著精湛的斜登和平爪技術在白朗山群間龐大的雪壁上行進自如,而奧地利人和德國人卻只利用前爪攀登。法國冰攀的首席發言人安德列‧康達明 (Andre Contamine) 在法國「山」 (Le Montagne) 雜誌上寫道:「Piolet Ancre 是登山者最有用的技術之一,它能讓你在最陡的斜坡上攀登而不覺疲勞或困苦。法式攀登是冰爪技術的菁華」。兩年後奧地利登山家瓦斯特‧馬林納 (Wastl Mariner) 也在同一本雜誌上發言:「陡斜的冰面上以前爪攀登最符合自然生理構造,也是最安全而省力的方法,此謂前爪攀登」。他接著批評法式攀登不合自然且難以學習。這篇文章一經刊載,在霞慕尼法國國立滑雪登山學校 (Ecole National de Ski et Alpinisme) 掀起軒然大波,憤怒的學生將文章釘上海報板。

事實上1971年時有百分之九十入流的法國登山者承認他們在高角度冰面攀登時使用前爪技術。畢竟眼看著世界上其他人很快的接納了法式滑雪技術,他們高盧人的驕氣也平伏了下來。今日,主要是經由康達明在法國嚮導學校的教授以及他在各種雜誌的著作,法國式冰爪技術也在世界各地的登山學校中廣泛地教授著。拉卡第和夏雷特之後,康達明成為法國冰攀者的導師。他的冰斧設計,夏雷特廠出品的超級康塔型 (Piolet, Super-Conta by Charlet) 是第一把斧端處有孔眼的冰斧,同時也是第一把在鶴嘴處刻上深齒以求更穩固之點的冰斧。


原著: Climbing Ice 冰攀
作者: Yvon Chouinard 伊凡‧修納德
出版: Sierra Club 秀巒俱樂部 與 American Alpine Club 美國登山會,1978 年
譯者: 蔡榮煌、林友民
林友民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