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單個文章
舊 2009-08-12, 13:30   #11
大濟
攀言癌症患者
 
註冊日期: 1999-11
住址: Madison
文章: 689
大濟 是普普通通的會員
容我先離題:看到88水災南臺灣受創,這幾天心情是沈重的。以前唸大學時,有好幾個地方如六龜、霧台、知本等等都是常去的,現在看到它們被颱風水災這般肆虐,很難過。

希望攀岩界同好的親朋好友都平安,大濟在太平洋彼岸深深的祝福。

回到本題,有兩點補充:

(一)我既批判現在的骨架 “像堆砌在沙丘上,沙再怎麼堆,高不過骨架本身。” 那如何「聚沙成塔」?我批判,以下我就提出粗淺看法:

-- 賦與A、B、C教練「使命感」(commitment)。

現存的B、C教練制度,太著重技術層面訓練,教練本質學能中的「本質」幾乎完全被忽略了。教練之所以不同於一般證照即因教練不是技匠。攀岩教練不只要能教、會教,還要能聚積學員(量)而且要能激發學習的動機、潛力、和熱忱(質),這些沒有強烈的使命感無法達成。

以C教為例。「C教」授課內容好像不注重這方面,考試項目幾乎也沒有任何可資藉力的地方讓 “準教練” 們了解教練本質的重要性,我甚至懷疑負責C教的教練們本身就不具有使命感這種觀念。使命感聽起來很抽象,但透過某些方法,它可以被訓練、激發出來,也就是說,是可以被具化的。

現在假設C教的 “使命”(或者說:功能、目的、能力):將一位初學者訓練成CBT的運動攀登者(這不能算是不合理的假設)。那C教的內容:裝備使用、安全考量、運動生理、心理、激勵方法等等,就應設計成系統,足以讓學員完成一套想像的、個人或團體的 “訓練計劃”,透過這種計劃的虛擬情境,學員可以將所學融會貫通,知識不再瑣碎,也很實際的了解C教的使命是什麼,將來在實務上就很可能將個人的攀岩生涯以及成就感與推廣CBT的使命相結合。

如能這樣作,C級教練就能發揮凝聚力,將臺灣攀岩金字塔底部的沙凝聚成較廣、較堅實的塔基。如果這股力量進一步能和其它制度或社會機制相配和,再往下深耕,拓展到青少年,那結果可能就是我們所憧憬的夢幻塔基,而六、七年後,誰再說我們不能在國際賽事中奪標?不能與其它攀岩強國一爭所長?

重點是,使命感不但要有訓練誘導,還必須要藉由其它的制度系統配合,凝聚成型,最後開花成果。更重要的是:使命感必須逐次遞增 -- B教應比C教強,而A教不但應比B教強,其也應居全國領導示範地位,影響全國。

我們再進一步假設B教的 “使命”:不但能教出CBT,還能教出甲組選手(就是 on-sight 5.11/2 的運攀選手),而其本身的能力可以帶C教 -- 這些也都不是不合理的假設。先不論課程內容應如何(當然,學員要能擬出完整的 “訓練計劃” 等等),試問:我們有沒有現存制度或機制配合B教,以發揮其使命,釀成凝聚力?反向思考:我們應具備那些夠配合B教的制度或機制,讓使命感能夠發揮,增強其力量?如果沒有,如果不夠,如果連現存C、B教無法發揮其原有功能,如果連現存C、B教都無法釀就使命感,那,A教呢?(這一點留給各位想像)-- 換言之,我們準備好了嗎?

沒有使命感,或不能將使命具化成果,不但這「ABC」骨架無法架出我們渴望的金字塔,連這個骨架將來都會變成虛幻的,淪落成只有教材或理論或一堆具有證照(即權力)的人,沒有凝聚力,沒有實質,沒有金字塔,骨架即存,有何意義?

說太多了,自己看了都有點煩。這次報名A教的人,有些是我的朋友,也有不少是現任山協的決策者,大濟以上淺見,或偏頗,或失之忖度,但皆出自善意,僅供參考。

(第二點以後有空再寫)
大濟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