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單個文章
舊 2009-07-22, 04:39   #12
ccchien1973
中度攀言者
 
註冊日期: 2009-02
住址: San Jose, USA
文章: 98
ccchien1973 是普普通通的會員
引用:
作者: ArcticNomad 檢視文章
個人比較喜歡的系統(指多繩距攀岩 不需要重裝拖吊的情況)為一條主繩與一條等長7mm的輔助繩, 如此可節省重量, 垂降時以主繩單繩垂降, 照樣拋繩, 但繩尾沒有 running free, 而是繩尾打一個八字結再用鉤環扣回吊帶上, 如此比較不會卡繩, 輔助繩只是垂降後用來回收主繩.

ArcticNomad 在此提到一個多繩距傳統攀登的重點, 當Rapell Station 的數目被降到最少 (以減少對環境的衝擊/改變), 垂降點間的距離通常將近一條繩長(60m), 如果你不是使用half/twin rope system (到時就有兩條繩子可以垂降), 又沒有其他繩隊一起爬, 那當你用一條單繩爬完一面牆後, 打算如何垂降? 或背多少額外的重量(第二條繩子)去爬一條長路線?

ArcticNomad提供了一個好方法, 可以減輕重量, 並垂降一條繩長的距離. 此外,打一個八字結在主繩尾並扣在吊帶上, 除了可以避免卡繩, 也不用擔心繩尾到底有沒有打結, 或垂降過頭, 當空中飛人去了, 真是一舉多得. 在此, 個人有個小疑問, 為何要選擇7mm的輔助繩? 如果這條繩子只是用來回收主繩, 並不擔負垂降的工作, 那有沒有可能用更細的繩子來節省更多的重量與空間?

此外, 我也想到去 Canyoneering 時的做法 (Canyoneering是從上游往下游走, 與台灣的朔溪相反方向), 在遇到瀑布, 需要垂降到深潭裏時, 會先從瀑布頂 lower 一個人下去, 當被 lower 的人到達深潭水面上數十公分時, 他就會叫上方的確保者停止繼續放繩, 自己鬆開一個在負重時仍可以被解開的繩結, 然後有點像是在半空中直接掉近深潭裏的感覺, 上方的確保者要維持住剛剛的繩長, 並打一個雙套結在有鎖勾環上(這勾環是為確保繩結不會意外穿過垂降點的鐵鍊/鐵環) , 所以, 垂降端的繩尾是不會入水的, 接下來的人就依序各自單繩垂降, 直至最後一人, 垂降時要把還在瀑布頂上的另一端繩子一起帶下來 (最後一個人還是單繩垂降), 垂降完畢後, 再拉剛帶下來的那一端繩, 把先前卡在 anchor上的勾環與垂降端的繩子回收. 這做法的重點是, 垂降端的繩尾不能入水, 因為是垂降到深潭裏, 如果有過長的繩尾沉在水中, 垂降者無法在入水的同時脫離繩子, 瀑布/深潭的激流, 會讓人有溺水的危險. 有時如果瀑布過高, 主繩只夠做單繩垂降時, 也會連結另一條細繩到主繩上 (如第一個圖所示), 細繩只是用來回收主繩, 與ArcticNomad提及的輔助繩有相同的功能. 所以, 是不是有機會把7mm的輔助繩降低到4mm? 甚至3mm?

如果用更細的輔助繩, 可以想像到的缺點是: 如果發生卡繩, 主繩又已經懸在半空中時, 那只能普魯士上昇在那一條細繩上, 或用已經回收的細繩做先鋒 (或以上兩者並用), 去排除卡繩, 感覺上是比用 7mm的輔助繩有更高的風險.

此外, 因為主題是先前的那一個下降系統, 如果把 ArcticNomad 的方法, 加上套一個雙套結在勾環上(canyoneering的做法), 結合先前的下降系統, 就會變成圖二,三所示 (我不是professional mountain guide, 大家看看/笑笑就好).
上傳的縮圖
點一下圖片以檢視大圖

名稱:	IMG_0313.JPG
檢視次數:	1667
檔案大小:	167.5 KB
ID:	1023  點一下圖片以檢視大圖

名稱:	IMG_0329.1.JPG
檢視次數:	1730
檔案大小:	142.6 KB
ID:	1024  點一下圖片以檢視大圖

名稱:	IMG_0330.2.JPG
檢視次數:	1696
檔案大小:	220.4 KB
ID:	1025  
ccchien1973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