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單個文章
舊 2007-01-15, 08:50   #3
milk
版主
 
註冊日期: 2003-05
文章: 190
milk 是普普通通的會員
動態確保本來的意思是相對於「靜態確保」。早期的登山繩為絞繩,彈性極小,若加上用固定點確保,人從繩子開始受力至停往的距離很短,產生的衝擊力很大。
後來發明了現在使用的編織繩,彈性變大,受力距離變長,衝擊力變小。但避免廠商為了降低衝擊力,而增加太多彈性使墜落距離太長,UIAA規定了最大的彈性比(好像是負重80KG時伸長量不得大於8%?);所以買繩子時,最好選擇「衝擊力」和「彈性」同時都低的產品。
適合先鋒用的繩子彈性較好,都稱為動態繩;也就是說,不管用那一種方法確保,其實都是動態確保。所以討論的重點是如何確保,而不在是否為動態確保,或是否被拉離地面。


1.如果攀登者下方有危險物,或掛入第二個快扣前(離地很近),在墜落的同時,確保者必須往後/下方移動,使墜落距離減少,避免攀登者撞到固定物。(因此增加攀登者及保護點承受的衝擊力是不得已的,只好兩者取其輕)

2.一般情況,如果能預知先鋒即將墜落,確保者可適當地往後一小段距離,使繩子不會鬆太多(此時最好不要急著收繩,以免忙中有錯;繩子還是要保持一點鬆弛,不要拉到攀登者);墜落至繩子開始受力起,確保者在保持繩子適度的張力之下,半抗拒地被拉著往前走一段(過程中,繩子並沒有在確保器中放出),然後停往。這是在攀登較平的岩面,第二個保護點以上時,最好的確保方式。可有效減少衝擊力的大小,及攀登者與岩壁橫向踫撞的強度。

3.若攀登大角度的懸岩時,且離地有一定的高度(7m以上),以上方法,可能仍然無法避免攀登者重重地撞向岩壁。確保者可以在被拉向岩壁的過程中,在保持張力的情況下,放出一些繩子,攀登者受傷的機會將大為減少。

4.若攀登垂直面,上攀加上橫度,攀登者在保護點的側邊超過約1m以上時,也必須使用上列方式確保,否則受傷機會更大。

我看到在台北大部份的確保者,都是用第一種方式確保。所以他們幫我確保時,我比較不敢做較難的動作,尤其在剛翻上天花板前。因為墜落時,如果身體歪掉,沒辦法雙腳同時支撐岩壁的話,單腳、肩或背在強大的衝擊力下撞向岩壁,是會受傷的。

依我的經驗(純屬個人經驗),已經學會先鋒確保的新手,只要稍加指導,很快就能學會第2種確保方式,只要專心確保,順勢去做就可以了,不需要快速的反應與判斷。
而第34種方式,也只要約1小時正確的練習,就可以十分熟練。

柏維提出自己認為對的方式。
大濟指出很多他認為正確與錯誤的地方。
我呢?我也不知道,因為大家說的其實都很有道理;
而我不太會說道理,只會實地的應用,反正我喜歡用我現在的方法就是了。
以後如果有更好用的,我會樂於改變。
milk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