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單個文章
舊 2009-03-01, 04:18   #7
林友民
版主
 
註冊日期: 2009-01
住址: 宜蘭冬山
文章: 406
林友民 是普普通通的會員
第六節 繼往開來的時代 Coming of Age

1960年代末期以前,只有極少數的團體從事於高水準的冰攀路線。蘇格蘭出現了一位超級巨星-約翰‧康寧漢 (John Cunningham),他取代了傳奇的吉米‧馬歇爾。他將前爪攀登的極限推到了七十度角,這個坡度首長可以握到天然的把手點,就同爬岩一般。1970年康寧漢和比爾‧馬奇 (Bill March) 由葛蘭摩爾小屋 (Glenmore Lodge) 攀登凱爾岡姆的地獄煙囪岩的機會者路線 (Chancer on Hell’s Lum),的機會者路線,距離雖短卻完全的垂直。這是蘇格蘭第一次的無步階的垂直攀登。

這個時代,老一輩的登山者不願接納新式的冰攀器材,而年輕一輩又目光短淺粗魯地恭維除了前爪攀登以外的任何一種技術。康寧漢表現出一副寬闊的氣度,從世界各地採擷各種冰攀技術加以改良發展,以適合於蘇格蘭當地的冰攀環境,並且塑造出他個人獨特的攀登風格。繼馬歇爾時代之後,康寧漢成為蘇格蘭冬季攀登的主角。

1970年,道格‧湯普金斯 (Doug Tompkins) 和我將弧形鶴嘴以及硬挺式冰爪介紹到蘇格蘭,藉著新式工具,我們克服了葛蘭柯伊雷凡岩溝險峻的最後直登路線( Direct Finish to Raven’s Gully)。

過去困難的蘇格蘭岩溝僅為少數菁英所專擅,但由於新式的裝備迅即使這些路線普及化,即使一般水平的冰攀者也在零點五號岩溝下排列等候。艾倫‧費飛描述了精采的一天:「一天早上,伊安‧尼可森 (Ian Nicholson) 和戴夫‧諾雷斯 (Dave Knowles) 出發爬零號岩溝,但是拒絕結隊。一小時後,尼可森出現在頂端,諾雷斯跟著也爬了上來。然後兩人下降到零點五號岩溝,諾雷斯挑了另一名登山者以輕便的方式攀爬,同時尼可森竟以五十分中的時間完成這條路線,再回到城堡午茶休息。這可能是有史以來在班‧那維斯甚至蘇格蘭全境冬季攀登最出眾的一個早晨」。

1970年代舉目所及,年代舉目所及,弧形鶴嘴、前伸爪、和哈密希‧麥克因斯精心設計的「特羅達克泰爾型」(Terrordactyl) 冰鎚,為全世界攀爬冰壁者所採用。比古典路線更加困難的新路線在世界各地紛紛出現。紐西蘭也不例外,1971年比爾‧丹茲 (Bill Denz) 和布萊恩‧普利 (Brian Pooley) 登上了塔斯曼峰險峻漫長的巴佛壁 (Balfour Face of Mount Tasman)。1975年肯亞山 (Mount Kenya),麥克‧柯文頓 (Mike Covington) 和我由鑽石雪溝 (Diamond Couloir) 直登,攀越了中段的一處垂直的冰壁。阿爾卑斯登山者發現幽暗恐怖的岩溝夏季時被視為死亡陷阱,冬季卻提供絕佳的冰攀路線。1972年,一隊日本登山者藉由另一隊失敗的英國人留下的固定繩,以31天時間攻克大喬拉斯峰中央雪溝 (Central Couloir)。攀登方式雖然未見出色,但是1,200公尺的垂距加上嚴冬的考驗,這次攀登的難度可擠身於世界一等一的冰攀路線。得魯峰東北雪溝也在1974年由瓦特‧凱辛納爾 (Walter Cecchinel) 和克勞第‧葉格 (Claude Jager) 連袂登上。令人驚異的是,夏季時這竟是一條安全穩當的路線。另外一條壯觀陡峭的路線被稱為超級雪溝,位於白朗山群的塔庫爾峰 (Super Couloir on Mount Blac du Tacul),1975年5月由項恩‧馬克‧波文 (Jean Marc Boivin) 和派翠克‧卡巴樓(Patrick Gabarrou) 登上。

1975年夏天,阿爾卑斯許多極度困難的冰攀路線都被攻克,例如:得魯雪溝、黝暗壁以及德洛特峰北壁等,一流登山者無須露宿就登上了峰頂。所有古典的路線,通常都以極快的速度與獨攀的方式完成。甚至有一個年輕的登山者等到午後雷聲響起時,才起步攀登克爾特峰北壁的瑞士路線 (Swiss Route on the north face of Les Courtes),六點時他已躍登峰頂。

近來阿爾卑斯的進步大都侷限在法國阿爾卑斯一角,主要是受到英國的影響,這種刺激在瑞士及東阿爾卑斯不如這般強烈。1970年在法國阿爾卑斯的冰攀者,尋找藏匿於大岩壁間狹窄曲折的岩溝。典型的一次,或許也是最困難的是1976年艾力克斯‧麥克因泰瑞 (Alex MacIntyre) 和尼克‧柯爾頓 (Nick Colton) 攀登大喬拉斯峰中央雪溝和沃克肋稜中間所夾的一條岩溝。這道岩溝由上而下經常窄到不及一公尺的寬度。這是一次阿爾卑斯規模的蘇格蘭式攀登。麥克因泰瑞曾在英國「山岳」雜誌上敘述這次攀登:「所餘的一線生機,便是鮑寧頓 (Chris Bonington) 和哈斯頓 (Dougal Haston) 所曾嘗試的路線。1972年冬天他們曾爬到距離峰頂250公尺處。這裡曾被描述為冷得失去理智的地方,但它確實是一條好路線,只供人依循而非創造;只能選擇簡單的一面,而不能逃避它。這是一條古典的路線,卻是現代的塑型。最重要的是,這是鉛直而沒有盡頭的一線」。

這段瘋狂活躍的日子裡,登山者並未忽略世界上偉大的山脈。擁向喜瑪拉雅的歐洲人一直穩定的增加著,但典型的遠征登山中漫長的雪地跋涉對冰攀毫無貢獻,唯有對喜瑪拉雅殘酷不安的冰瀑多累積了一些沮喪的經驗。安地斯山脈也逐漸地被攀登,但同樣在鬆雪中行進趨近危險的峰頂雪簷稜脊。70年代的冰攀技術並未在這些山脈留下任何紀錄。

美國東部的冰攀時代,源於1970年吉姆‧麥卡錫 (Jim McCarthy) 和比爾‧普南 (Bill Putnam) 華盛頓峰尖峰岩溝 (Pinnacle Gully) 的無步階首登。新英格蘭地區和紐約各州都發現良好的冰攀場地。至於加拿大東部仍是一片廣大蠻荒的凍原,根本還談不上冰攀時代。70年代少數的傑出攀登包括新罕布什爾州堪農山黑堤峰 (Black Dike on Connon Mountain) 約翰‧巴查 (John Bouchard) 的獨攀首登,另外就是約翰‧布瑞格 (John Bragg) 和瑞克‧韋爾克斯 (Rick Wilcox) 攀登教堂階險峻的懺悔冰瀑 (Repentance on Cathedral Ledge)。

美國西部的冰瀑攀登已經發展成足以和蘇格蘭冬攀相抗衡的風氣。登山者不再視這些冰壁和冰瀑 (bulges, smears, frozen cascades) 僅僅為夏天冰壁和冬季雪溝磨礪技術的訓練場,他們已經將冰瀑本身視為攀登的一個目標。

第一次主要的冰瀑的攀登可能是馬蘭峰瀑 (Mahlen’s Peak Waterfall) 1971年由葛雷格‧羅威 (Greg Lowe) 和一名位他確保再循繩以猶馬攀升的同伴的首登。猶他州古典路線的菁華視一些20公尺高完全垂直的冰瀑,上面再覆蓋著5公尺的懸垂的冰壁。這或許是第一次有人在這麼長距離垂直堅硬的水冰 (water ice) 上,以無步階無人工支點的方式攀登。

1974年傑夫‧羅威 (Jeff Lowe) 和麥克‧韋斯 (Mike Weis) 完成了當代最困難的冰瀑攀登路線之一,那是科羅拉多州鐵夏賴特附近的新娘面紗瀑 (Bridalveil Fall)。大半的攀登完全垂直,羅威在一篇特意題為「冷舞回憶」(Cold Dance) 的文章中敘述最精采的一段:「麥克在最難的一段領攀,那是一片約三呎寬的懸冰,巨大的冰柱由簷邊垂下。他在屋簷下爬了將近20呎稍微懸垂的冰牆,先在冰柱簾幕中敲出一個凹洞。下一步他精巧地跨立在冰柱底部兩側的凹洞上,將鶴嘴砍進懸冰上頭,奮力的爬了上去。輪到我時,感覺這近乎5.10級的爬岩困難度。當我們登上頂端時,相顧而笑不禁讚嘆這次成功。如今我們相信任何冰攀不再需要人工技巧了」。

兩名加州約瑟米提的爬岩者凱文‧瓦勒 (Kevin Worral) 和馬克‧薛普曼 (Mark Chapman) 在他們第二次冰攀中,就一舉完成了300英呎高寡婦的眼淚冰瀑 (Widow’s Tears Fall) 了。這是夏季約瑟米提第一道乾涸的瀑布。

加拿大西部的一群英國移民在史考特‧巴格斯‧麥凱特 (Scot Bugs McKeith) 的領導下,以圍城戰法利用膨脹錨樁確保的人工攀登方式,完成許多非常陡峻冰瀑的首登。其中最困難的可能是10,460峰的北極圈瀑 (Polar Circus),在七天內由艾倫‧包吉斯 (Allan Burgess)、安德蘭‧包吉斯 (Adrian Burgess)、麥凱特和查理‧波特 (Charlie Porter) 所完成。這次攀登淨高接近1,000公尺,包括了數段垂直的路線。

洛磯山脈的冬季氣溫傾向於滯留在極低溫,因此冰質堅硬且易脆,大規模的飛雪雪崩即為頻繁。然而這些不利因素並未構成絲毫障礙,因為許多冰瀑距離公路不過幾分鐘路程。加拿大冰攀的趨勢,如今是以更進步的方式自由攀登。

北美洲目前最出色的冰攀是加拿大洛磯山脈奇希納峰的1,000公尺高的中央大雪溝 (Grand Central Couloir on Mount Kitchener),1975年由傑夫‧羅威和麥克‧韋斯以連續26小時攀登,克服懸垂裂隙 (overhanging crevasse)、覆冰岩壁 (verglas)、碎冰面上的碎雪、和陡直的水冰等重重難關方才躍登峰頂。


原著: Climbing Ice 冰攀
作者: Yvon Chouinard 伊凡‧修納德
出版: Sierra Club 秀巒俱樂部 與 American Alpine Club 美國登山會,1978 年
譯者: 蔡榮煌、林友民
林友民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