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攀岩資料庫
   
首頁相簿E-mail、路線圖、人工岩場教學單位裝備商家網站連結、[初級攀岩課程]

返回   台灣攀岩資料庫 > 技術討論區 > 冰雪攀、海外遠征、溯溪、登山 > [專版] 山 - 我的夢
註冊 Gallery部落格 論壇輔助說明 會員名單 行事曆事件 搜尋 今日新文章 標記討論區已讀

[專版] 山 - 我的夢 簡正德個人專版.
個人網誌: 我的故事 / http://dreamer1947.blogspot.com/

回覆
 
主題工具
舊 2009-06-24, 23:17   #1
林友民
版主
 
註冊日期: 2009-01
住址: 宜蘭冬山
文章: 406
林友民 是普普通通的會員
[簡正德專欄]第三章 後記

影響我的朋友

在山的日子裡,承蒙許多朋友幫助,並陪我一起渡過這生中最美好的日子,在此無法一一致謝,實在抱歉!

但下述這幾位先生是影響我,幫助我最甚的。



照片: 右起:韓漪、黃一元、陳小真、簡正德、張文溪。(攝於1977年)

韓漪先生,我初中時就常到「中國青年登山協會」,當時就很景仰韓先生。高中後,較常接觸。他為人正直,豪爽。對登山的投入及前瞻遠見,是當時台灣登山界其他各大登山社團的負責人所不及。台灣今天登山界的進步,他佔有一席很重要的角色。

他早期舉辦的各大小型登山活動,刊物,加深了我對山的憧憬,他更是積極培訓新人。後來創辦「野外雜誌」,並舉辦登山安全講座,野外求生,爬岩訓練班等,將登山技術與知識,拓展到區域性社團之外。

我非常感謝他給我機會及對我的栽培與支持。

黃一元先生,我們是高中同班同學,一起創辦「附中登山社」。他與張文溪兄是我多年的攀登伙伴。我們一起籌辦登山健行活動,爬岩訓練班。更有許多週末假日常與文溪兄一起在我住的小閣樓裡,徹夜談山,做Himalaya的夢。他對台灣海外遠征的貢獻及登山運動的執著與付出是值得欽佩與肯定的。

張文溪先生,是我多年的攀登伙伴,他為人正直,豪爽。多才多藝。除了登山更有寫作,繪畫的才華。他與一元兄開台灣海外遠征之風氣,編著許多登山書籍,刊物。積極培訓技術攀登人才,參與山難搜救,默默地,執著地為推展台灣登山運動,海外遠征付出卓越的貢獻。



照片: 三個好朋友,左起:簡正德,張文溪,黃一元 - 於玉山主峰1967

在此特別要感謝陪我一起做夢的文溪及一元兄。慚愧的我離山已遠,而他倆仍執著地,為自己的夢,為台灣登山運動,繼續在努力與奮鬥。

除了上述三位先生外,還要感謝鄭明宏、陳俊勳、廖健郎、謝文秀等諸先生。在我短短攀登生涯中給予我許多鼓勵,教誨並陪伴我攀登。



照片: 文溪兄的捆纏(確保)
上傳的縮圖
點一下圖片以檢視大圖

名稱:	01.jpg
檢視次數:	4436
檔案大小:	271.4 KB
ID:	1010  點一下圖片以檢視大圖

名稱:	02.jpg
檢視次數:	4719
檔案大小:	230.6 KB
ID:	1011  點一下圖片以檢視大圖

名稱:	03.jpg
檢視次數:	4241
檔案大小:	192.3 KB
ID:	1012  

此文章於 2009-07-15 19:41 被 林友民 編輯. 原因: 附加照片
林友民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舊 2009-06-24, 23:19   #2
林友民
版主
 
註冊日期: 2009-01
住址: 宜蘭冬山
文章: 406
林友民 是普普通通的會員
麥峰的氣候研究

作者:簡正德
摘自:野外雜誌 64期 page 8-9,1974年6月

在一般登山計劃中,氣象資料的收集,是十分重要的,登山者必須由已知的氣象概況,來決定攀登期,所需的裝備,甚至於攀登路線。就麥肯尼來說,攀登這座二萬呎的高山,為什麼需要最好的保暖裝備? 為什麼一般遠征隊總是選擇 West Buttress 路線? 為什麼大部份登山隊都在五六月期間攀登? 為什麼登頂成功率只有44.5% 左右? 我想各位讀友可以由這篇麥肯尼氣象概況中,得到一些答案。

在麥肯尼峰,一個登山者如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將自已暴露在嚴寒的氣溫中,很可能會引起凍傷或死亡。這個是由於溫壓 (thermal stress) (即體溫的增加與減少) 影響所致。溫壓可用風寒指數 (Windchill index)表示。即量一個正在活動的攀登者,其皮膚暴露在冷風中所散失的體溫。體溫的散失(千克卡/平方公尺/時)。是由實際氣溫及風速計算來的,同時溫壓亦可用等溫 (equivalent temperature),這個名詞來表示。

為了比較不同高度的天氣,我們將 West Buttress Route 分成四個部份:

1. Kahiltna Glacier,6,800-9,500英呎;
2. Lower West Buttress,l0,000-13,000英呎;
3. Ice Bowl,13,500-16,000英呎;
4. High West Buttress,16,000英呎以上。

此外另一條 Mouldrow Route,也可分成三部份:

1. Lower Mouldrow Glacier,5,500-7,500英呎;
2. Upper Mouldrow Glacier,9,000-11,000英呎;
3. Harper Glacier,15,000英呎以上。

表(一)表示在不同高度及不同路線的實際氣溫,風速,等溫及風寒。

在正常情況下氣溫是隨著高度變化每增加1,000英呎而降低華氏3度。在 Kahiltna Glacier,氣溫平均在冰點 (華氏 32度) 以上,有隱蔽處則高過華氏65度,而晚間降至冰點,華氏32度以下。在睛朗的天氣時,一天內有很大的溫差。尤其在 Ice Bowl 15,000英呎附近,一天中的溫差更大,曾由華氏61度降至零下華氏6度;相反的,High West Buttress平均氣溫是華氏6度,從來沒有高過冰點(華氏32度)。高度增加降低了氣溫,但卻增加了風速,所以在高地常有強風。在 West Buttress Rout,平均每昇高1,000英呎則降低華氏6度等溫;於High West Buttress上,因風速(19MPH)過大,平均等溫在零下華氏零下32度;而在Ice Bowl平均風速只有6MPH,又因地形向南暴露的關係,其高度雖然增加,但等溫(華氏11度) 卻比較低海拔的 Lower West Buttress (華氏8度)高點。

Mouldrow Route 在四,五月間氣溫較冷,其因地形向北暴露,在高地沒有隱蔽處,風速很穩定地隨高度增加。在14,000英呎以上,一直保持有很強的風速;而在20,000英呎附近,則較 West Buttress Route的風速小。1967年6月15日,此地區曾發生最冷的風寒,風速每小時50英哩,加上華氏零下20度的氣溫使人感覺如同處在華氏零下101度一樣。

氣溫和風的影響是隨著天空的狀況及每天時間不同而變化,最暖和的時間是有太陽光的照射,最冷的時候是夜間。由於極地的夏天晝長夜短,夏季在此高度的山上,是沒有黑暗的時候。但當太陽降下至水平線時,氣溫則急驟下降。這種情形在 Ice Bowl 特別明顯。在冰河上由於冰壁反射陽光,常使氣溫高昇。1968年7月4日Kahiltna Glacier 的氣溫曾高達華氏136度,致使當時遠征隊的二個隊員中暑,由於這個原因,迫使許多遠征隊在低海拔時利用夜間趕路。

風速在晝夜間變化較小,但陰天時則有強風,因陰天常是暴風雪的前奏。陰天的強風加上沒有陽光照射,會使攀登者覺得更冷。相反的,夜間多雲的天氣,反會覺得暖和些。因為多雲的關係,減少了大氣層熱氣的散失。綜合上述的結果,陰天的溫差較少。

夏天阿拉斯加內陸是雨季,以八月份的雨量最多。春天是乾燥季節,由於是乾燥的原因,雖然春天氣溫較冷,風速也較大,但麥肯尼峰的攀登季節常於四月開始。不過初夏及仲夏的雨量比夏末及秋初少,且大部份的雨量是落在較低海拔地區,在高海拔地區仍然十分晴朗。阿拉斯加依雨量分佈,可分乾濕兩帶,南部多雨,北部乾燥。Talkeetna 在較南部,屬潮濕帶,年雨量29英吋;較北的麥肯尼國家公園北邊,每年落雨量只有14英吋。同樣的原因,麥肯尼峰的南壁降雪量此北壁多。1969年極地生物研究院的觀察,在West Buttress 37天中落雪量12英呎,等於其北面的 Mouldrow Glacier 1967年四月至六月三個月降雪量總和的兩倍。在West Buttress的雪量雖大,但雪崩情形並不多。依據1968年觀察的結果,21天中僅有一次較大雪崩。

麥肯尼攀登常受風、雲及雨、雪的限制,在夏季,寒冷並不是最重要的攀登限制因素,也沒有閃電及雷擊的威脅。主要的是寒冷加上暴風雪(雨),其降低了能見度,並增加凍傷或暴露的危險,使整個攀登活動變得更加困難與危險。

表(二)是表示在不同位置上,所發生的七種不同天氣的百分率,大體上來說,惡劣的氣候佔有一半,最佳的攀登天氣是在海拔一萬呎以下,及Ice Bowl附近(有隱蔽的地方)。在1969年元月,暴風雪把一個遠征隊困在帳篷內,整整連續困了十天,但平均來說,十天中僅有四天是有利於攀登的。

表(三)是表示在West Buttress Route上,天氣對遠征隊每日活動的影響。

在Kahiltna 和 Ice Bowl 地區,約40% 是好天氣,遠征隊通常約有三分之二的天數,可不受阻礙的移動。相反的,在 Lower West Buttress,幾乎有一半日子是壞天氣。而在較高海拔的地區,也只有三分之一是好天氣。攀登者在17,200呎以下,尚可在很困難的情形下攀登;然而在較不好的天氣下,登頂幾乎是不太可能。其影響的因素是:

1. 登頂日的攀登距離。
2. 在18,000呎以上有極強風。

空氣的密度也是限制遠征隊運動的一個因素。麥峰的空氣密度,比其他相同高度地區的空氣密度還低。在18,400呎高的地方,其空氣密度僅有水平面的一半。這種情形若再加上嚴寒,則高度問題會比在同高度的任何地區,如:安第斯山及 喜馬拉雅山還嚴重。所以很多遠征隊員,常被迫停留在17,000呎或稍高的地方,無法繼續前進。總之,每年最佳攀登季是六月至七月中旬。
林友民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舊 2009-06-24, 23:22   #3
林友民
版主
 
註冊日期: 2009-01
住址: 宜蘭冬山
文章: 406
林友民 是普普通通的會員
散文 - 簡正德這個人

作者: 張文溪
摘自:野外雜誌第63期,1974年5月



照片: 左起: 林進龍、張文溪、簡正德

簡正德,民國36年生,台北市人,熱愛登山,三年前去美前夕,他曾誓言十年內進軍喜馬拉雅山。不多久他已開始著手這一切的準備,直到去年九月止,他在給筆者的來信中附了一張所有冰雪地及爬岩的全套裝備。我怎麼都沒想到進行得竟如此快,隨後才知道他是二餐當三餐吃,休假去當Busboy賺來省吃儉用一一添齊的。這是我所瞭解的多年伙伴,在這麼多朋友中他證明了一件事。去年九月初他終於有機會到美國瑞尼爾登山學校接受為期一個禮拜的冰雪地訓練,再次建立了他所計劃的第一步。相當令人驚訝受訓回來不多久他把一份「麥肯尼峰登山計劃」寄來,計劃中列出所有需帶的裝備、路線、自然環境,以及一疊申請書。

身為一名留美學生計劃去實行一件多少令國人認為不甚相配的登山運動,這是一件相當大膽的舉動,至少吾人認為簡兄對正這個觀念,有一種突破傳統的文人留學的狹猛目的。雖然「麥肯尼登峰計劃」正在進行,但是在另一方面卻給我國登山界開闢了一個新世界,對國內登山風氣的影響也相當具體。

簡兄是我多年的朋友,第一次認識他是在民國五十六年的春天,那年身任師大附中的登山社社長。他那付對於山狂熱的執著,確是相當少見,也因此使我們幾個一見如故。

五十六年的夏天他去參加谷關的山地訓練,次年幾位當時的伙伴走了一趟秀玉縱走。回來後幾乎每個人都為一件事共同所苦惱,是否我們即為爬盡台灣高山而滿足呢?是不是登山者除了一股澎湃的熱情外,尚有值得去做而未做的事。或許登山者都有一個早熟的特徵,加上一股對未來的期望。

民國五十九年本社主辦「野外俱樂部」的第一期「爬岩訓練班」開訓了,這是由簡兄與黃一元兄兩人一手籌劃,兩人親任教練。當時我由台中趕來參加在中央日報五樓的第一節課,首先的感覺是只有年青人才會幹這種傻事,也只有他們才會把它視為一種神聖的事業,實在了不起。

一直到去美前簡兄幾乎把一本厚達五百頁的「Mountaineering」摸得滾瓜爛熟,這本書在國外被認為是一本登山者的標準教科書,在「野外雜誌」上一連串有他的作品發表,我是由衷表示欽佩其細心及毅力。在這長達五年的時間中,我很少看到簡兄的書架上除了學校的教科書以及一堆山書外,尚有其他書籍。這個情形他的答覆是:在自然中的體驗不是更直接嗎?

由於學生總是窮得吃不起三餐,胡亂湊成的爬岩工具幾乎便是簡兄最標準的自娛工具,在他看來跟其他人擁有一架鋼琴,一把吉他,或一個足球沒有什麼不同。而國內的爬岩風氣與水準就這麼無中生有起來,我想多年來國內還有這麼一點登山必備的技術,他的功勞該算不小了。

這是一個很明顯的不調和,簡兄的登山年齡在年青一輩中算是很早了,但是在登峰的記錄上卻是少得可憐,唯一算得上是當年「秀玉縱走」。不過在申請接受「瑞尼爾登山學校」及「麥肯尼遠征隊」的隊員空格中,他的爬岩技術卻有了可靠的保證。在「瑞尼爾峰攀登」中,由於這方面熟穩的技術他擔任一個分隊的分隊長,這是很引人注意的一點,由他這翻經歷中不難看出其過去正確的認識,終於有了證實。

大致上「麥肯尼遠征」的成功是相當樂觀的。而這次的經驗被考慮作為申請攀登喜馬拉雅山七千公尺以上的高峰無疑相當重要。近月來全省登山界予他金錢,或精神上的支持情況十分熱烈,六萬塊的籌募尚待收齊由韓漪兄匯去。這使我想到中華女籃遠征美洲的鉅額投資所獲致的重大收獲,而第一位中國人爬上這座北美最高峰,將國旗插置於頂,無疑也是我族同胞一件十分了不起的大事。尤其是群策齊力,結合我登山界及民間廣大的支持來完成這一件事,其價值是何等重大,其意義又是何等深刻呢?
上傳的縮圖
點一下圖片以檢視大圖

名稱:	04.jpg
檢視次數:	4112
檔案大小:	250.1 KB
ID:	1014  

此文章於 2009-07-15 19:45 被 林友民 編輯. 原因: 附加
林友民 目前離線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回覆


主題工具

發表文章規則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不可以回覆主題
不可以上傳附件
不可以編輯您的文章

開啟 vB 代碼
開啟 HTML 程式碼
論壇跳轉


所有時間均為中原標準時間。現在的時間是 08:03


Powered by vBulletin® 版本 3.6.8
版權所有 ©2000 - 2024,Jelsoft Enterprises Ltd.
Copyright©2000-2010 台灣攀岩資料庫 www.Climbing.org
本網站由 Why3s 代管